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汇通商贸网 2021-09-24 450 10

缺“芯”困局下的东南亚半导体工厂:订单火爆但产量受阻 与中国合作加深

CELINE包包

东南亚再起的疫情,冲击了本就困难的全球芯片产业链,导致诸多东南亚芯片企业遭遇“产能危机”。

从6月开始,马来西亚宣布在全国范围实施“全面封锁”,这一措施数次延长。近日,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原定6月28日结束的防疫封锁措施将再次延长,直到每日新增确诊数低于4000例。

马来西亚可不是全球芯片供应链上的“小角色”。中银证券的研报指出,马来西亚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封测基地之一,占全球13%的份额。此外马来西亚也是全球7大半导体出口中心之一,芯智讯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50多家半导体企业在马来西亚有投资。

“我们遇到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意量,甚至来不及生产。”在马来西亚槟州主营生产线性集成电路的槟州中小型工业理事会主席、明凯科技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兼总裁兼伟特机构(Vitrox Corporation Bhd)董事主席、拿督斯里丘光宪表示,但因需求量增加、材料购入量增大以及运输渠道减少等因素,一方面出口的运费变贵,另一方面又因防疫工作的核查需较长时间,导致他们无法跟上激增的芯片需求。

作为全球重要半导体制造地,东南亚的疫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半导体供应链带来挑战。不过,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中国芯片企业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半导体产业链受冲击

2020年年底以来,“缺芯”潮席卷全球,正在从全球产业链自上而下传导。

高盛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响,从汽车、钢铁产品、混凝土生产到空调制造,甚至包括肥皂生产。

5月以来,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变得严重,使这一缺“芯”危机进一步加剧。

东南亚地区是全球主要的半导体芯片封装和测试中心,statics数据显示,东南亚在全球芯片封装测试行业的市占率近27%。而此次东南亚疫情中,受到颇为严重冲击的马来西亚,更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封测基地之一。

中银国际的研报指出,封测作为芯片制造后段的重要核心工序之一,疫情导致的封装厂和芯片厂停工断供,会使得芯片短缺的市场担忧更加剧烈。受马来西亚新的“封国”政策影响,当地的众多半导体工厂产线被要求维持低度人力运作,产线降载。芯智讯资料显示,马来西亚政府要求生产线只能维持10%-20%的低度人力运作,这几乎等于只是不关机的状态;另外,“封国”期间半导体公司的原材料及芯片产品进出口通关速度及运输时间也受到影响,对半导体产品产能构成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马来西亚半导体生产企业后发现,疫情确实是冲击当地半导体产能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不得不对旗下员工加强防疫和核酸检测,甚至要求居家办公,生产线的员工人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与国外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也受到影响,因为出入境受到限制。

一些东南亚半导体企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民众长时间居家办公和学习,市场对电子设备需求量大增,他们整体的订单火爆,但受限于防疫工作和出入境政策,产量无法跟上。

明凯科技集团的芯片年产量达200万-300万单位以上,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他们的产品线上,既有单价1-2美元、较简单的集成电路,也生产50-100美元的较为复杂的集成电路。

“在疫情之下,我们的设计岗位不受影响,只要电脑配置能跟上即可居家远程办公。不过,我们防疫相关的开销增加,每个月需要将员工送检,进行快筛(一人一次60林吉特,约93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分散员工,同区域以往可以300人一起作业,现在对半减少至150人,且规定大家的活动范围(某小组只能上指定的洗手间),以方便万一有员工不幸染疫时的消毒及人员调配工作。”拿督斯里丘光宪表示。

UWC集团副总裁黄振亮所在的UWC Berhad 主要在马来西亚生产半导体测试器,产品基本出口至美国、欧洲和台湾等地。

他表示,订单逐年双位数增长,尤其是自去年行动管制令开始后订单暴增。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居家学习,导致民众对电子设备的需求和依赖增加了;另一方面,长时间居家使有关娱乐消遣的电子产品需求也在增长。

但防疫工作限制了他们企业的上班人数,影响到产量。“已知有汽车厂因为晶片的供货不及,只能暂时关厂。”黄振亮说。

他指出,最大的困难是出入境受限,“因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在与新客户洽谈、从外引进科技、器材皆受限。再者,我们需要与外企同步生产线,需要实地考察,确保不错漏任何细节,这些都是远程通讯无法取代的。”

对此,黄振亮坦言,没有解决方式,只能期待继续推进接种疫苗的进度,开放出入境政策。

中银国际指出,总的来看,马来西亚半导体封测产能以及车用 MLCC、芯片电阻、固态电容、铝质电容等元器件都会受到较大冲击。

此外,不仅仅是生产和测试企业,东南亚半导体服务和销售企业也受到明显冲击。

比如,捷力科技(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主要从国外引进半导体产品并将其出售给马来西亚客户,大部分产品来自欧美国家和东亚,支援电子制造行业、医疗行业。

该公司的董事经理拿督彭永添表示,因公司销售大量的高科技和智能设备,通常必须向客户展示设备的功能,以使他们了解如何能帮助企业的生产。被迫减少线下环节后,许多合同的签署时间要比平时长得多。

彭永添认为,只有当马来西亚70%以上的人口接种疫苗时,情况才会好转。“如果能在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70%的疫苗接种,有望在2022年第一季度迎来转折点。”

中国迎接“芯”机遇?

整体来看,目前是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止一家东南亚半导体企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自疫情以来订单大增。

新加坡的多方科技公司主要代理产品、零件相关的交易往来,为客户提供原厂或替代的零部件,也提供维修服务。企业负责人何宝丰称,订单比疫情前大幅上升,“半导体产业牵扯到诸多行业,是重点行业,因此不能停工。尤其是晶圆不能停产,因为其在电子业的占比很高,属于重点保护产业,只要做好防疫措施,配合防疫工作即可。为了避免半导体相关企业受创带来的经济影响,新加坡政府亦有提供企业补贴。”

他的合作方之一,就包括中国的企业。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芯片自给率尚且不足30%,尤其是高端芯片自给率仅达到了5%,国内每年都要花费万亿元外汇储备进口芯片。

然而,中银证券认为,新冠疫情国内外冰火两重天,国内半导体产业链迎来替代良机。未来3年在成熟制程芯片紧缺带动的产能扩张下,国内会逐步优化成熟制程的供应链体系,完善的供应链带来成本优势,可助推全球成熟制程芯片订单在中国区域的集中,形成一定的客户粘性。

此外,据工信部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2020年增长率达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在芯片封装测试方面,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半导体行业国际团体SEMI发布数据称,2021年1-3月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51%,达到235亿美元。而中国在1-3月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59亿美元,位居全球第2位,仅次于韩国的73亿美元。

针对解决芯片短缺困局,中国已经在发力布局。据各公司年报发布会披露,国内目前的封测产线以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为主,皆订单饱满,甚至在手订单排期至2022年一季度,若疫情持续恶化,在股权及合作关系的带动下,有望承接订单转移。

受访的东南亚半导体企业也均表示,与中国市场有合作,且呈现出深化的趋势,但合作也受到疫情牵连。

拿督斯里丘光宪表示,他在中国有3个工厂,4个办事处。刚在中国发展时,中国企业的订单占了全体顾客的1成,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成。

捷力科技有一些设备来自中国,由于来自中国的技术人员无法直接针对设备设置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技术支援受到影响。尽管如此,捷力科技也尽可能运用远程通讯与他们沟通以完成工作。

而自中美贸易摩擦后,UWC Berhad 开始与中国合作,主要是科技转移,需要派技术和专业人员到马来西亚。不过,目前因疫情导致出行受限,技术人员无法前往当地。

何宝丰直言,“中国近年发展很快,近两年更快,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电子产品相关企业亦开始准备后路,避免过分依赖海外资源,而是转为自给自足,近而和中国的合作机会也增加了。”(作者:陈洁,实习生彭宁,实习生吴淑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汇通商贸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汇通商贸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