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会活动策划公司 最近的娱乐圈着实有点热闹。 有人私生活混乱,道德败坏的任谁都要直呼一声“开了眼了”; 有人却在事业上高歌猛进,带着作品、带着话题死命的往观众眼睛里闯。 热搜一轮接着一轮,想不知道都不行。 而且,最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什么剧,总会发生一些让人犯恶心的事,搅得人看剧兴致全无。 什么海报抄袭,道具侵权,一窝的糟心事。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反向营销?那这手段可算是玩成了专家级别。 谈及营销,各大平台上的评论区更是多方必争之地。 黑粉强势控评往死里黑,粉丝卖劲安利往天上吹。 甚至一度出现评论两极分化的情况,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发文痛批: 真·苦控评营销久矣。 在《谁是凶手》开播前两集,豆瓣评论区早早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黑粉义正词严、慷慨激昂,愤懑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原声劝退,吐字不清吞字,遮了字幕都不知道女主在说什么,说台词时有气无力。”“赵丽颖演技这么多年真的是没有一点进步,念台词都念不好,眼睛也无神躲躲闪闪,简直就是拖后腿。”“台词出戏,脸崩,接不住戏,滤镜太重,磨皮太狠。” 从台词到演技,连容貌后期都批评了个遍。 可迷惑的是,前两集赵丽颖饰演的沈雨一角压根就还没有出场。 这边黑子不管三七二十一骂了再说,那边粉丝奋力回击,激情回怼,好评刷起来。 “赵丽颖的沈雨真的绝了!原声太带感了,这种角色她终于可以尽情发挥演技了。”“颖宝的剧我也要支持,不管你演的什么都喜欢。” 这天差地别的评论,看得我等拔剑四顾心茫然。 想参考一下剧评考虑是否值得入坑,结果中立客观的言论被埋没在这场粉黑大战中,不见身影。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风起洛阳》也因营销控评闹剧惹得沸沸扬扬。 不少人在电视剧原定播出时间20点准时入场评论区。 你方评罢我登场,粉黑之间博弈互敌,来回撕扯。 “几个演员口齿不清拉丝一样,好做作的演技也让人失望。”“剧情可以慢,但不可以乱,不知所云像在过家家。” 说的有理有据,差点就信了。 千算万算没算出剧集并未按时播出,而是推迟了一个小时。 好一招“空气打拳”。 粉丝也不遑多让,怒刷上万五星好评。 “电视剧有电影质感很好,而且节奏很快。”“质感好,制作精良,且看百里弘毅如何携手神都小分队,破悬案,解难题,碎阴谋,守盛世和平。” 这大相径庭的评论着实把人整蒙了。 其实适当营销控评也无可厚非,但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把观众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可就不对了。 现在的娱乐圈营销控评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 剧暂未播,短评已出只是开播前菜,更有甚者,为了流量点击率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把观众当傻子耍。 前段时间,电视剧《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了宣传新剧,#被李宏毅揭面具惊艳到了#的词条冲上热搜。 私心想着娱乐圈又出现了哪个不知名的花美男。 结果,满怀期待的点进去,骂骂咧咧的退出来。 本以为惊艳的镜头就算比不上一见误终生的杨过; 也不亚于会唤起少女情怀的薛绍; 末了看完,两眼一黑,就这? 这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在说:我帅吗? 是我瞎了,还是我不懂现在观众的审美了? 你还是赶紧把面具戴上吧,最好焊在脸上,摘不下来的那种。 然而可怕的不是普且信,而是粉丝言过其实的吹嘘。 “摘面具也太撩了吧”、“苏醉摘掉面具太帅了”…… 大家是不是对“惊艳”呀,“帅”呀这些词有什么误解? 对于外貌营销,忍忍就过去了,毕竟大家审美总有些不同。 但把营销魔爪伸到演技上,多少对观众有点不尊重了。 “五千年美女”已经不满足于虚名,美貌演技双收才是她的野心。 花式营销安排起来,#鞠婧祎哭戏破碎感#、#鞠婧祎吃面哽咽镜头#…… 你管这个叫“破碎感哭戏”? 冒昧的问一句,哪里体现了破碎感,我怎么没看出来。 现在是不是只要不滴眼药水,都能称得上一句“哭戏好绝”。 连吃个面都能给你安排上,这是哽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面不够吃气哭的。 更过分的竟然还有碰瓷动漫人物的骚操作。 在电视剧《花好月又圆》中,营销组想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宣传方向#小丸子下跪#。 我倒要看看谁那么大的胆子让樱桃小丸子下跪。 点进去一瞅…… 小丸子跪了,我也跟着跪了。 这是营销诈骗吧,敢情我们都是流量的韭菜,能骗一个是一个呗。 可是把人骗进来之后呢? 网友受骗怒骂,粉丝控评反驳,平台剧作方看着虚假的流量和话题度沾沾自喜。 长此以往,陷入如此往复的恶性循环,从演员到制作方,都会被流量绑架,优质作品只会越来越少。 为了剧作宣传,营销控评乱象层出不穷,而论其原因,不过“名”“利”二字而已。 一条几角到1元不等的评论,引得水军趋之若鹜,此为“利”; 粉丝为爱发电,在各大评论区蹲守,无脑自吹,此为“名”; 而剧作方为了收视更是豪掷千万用于宣传营销。 在多方携手努力下,共同营造了现如今虚假繁荣的电视剧市场。 可是,这以为己之私作为出发点的手段,终究会被反噬,受观众反感,遭市场淘汰。 而待这场营销控评的浪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自欺欺人。 当初因主演轧戏、抠像剧情等而陷入广泛争议的《孤芳不自赏》,后来还被爆出拖欠水军工资,出现水军反水,线上讨薪的离谱事件,成为行业内营销控评翻车的笑料谈资。 假的终归真不了,对于无演技、无剧情、无价值的“三无”影视作品,无论如何狂吹自嗨,都无法得到万千观众的肯定和口碑。 反倒是那些深耕内容,演员演技在线,故事值得推敲的好作品,才能在热度褪去后,仍然被反复提及,津津乐道。 回望近几年的影视作品,多的是对各大流量明星名不副实的吹捧,和粉丝间互扯的狼藉。 但最好的营销永远是常看常新的优质作品本身,无需控评,因为每个观众都是自来水。 不然怎么时过10年,网友仍能变着法的把《甄嬛传》送上热搜; 《觉醒年代》又怎么会带火合肥的乔年路,引得当今的我们充满对那些生于近代长于新中国的英雄人物的崇拜新浪潮。 事实证明,烂的东西好不了,好的东西假不了。 与其靠着控评营销让演员获得短暂的繁华假象,不如让评论讨论回归真实,这样于演员,于行业,于观众都是好的。 最后,愿天下无诈。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