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同志在谈到遵义会议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把王稼祥同志比作楚汉之争中的韩信,韩信归汉则汉胜,韩信归楚则楚胜,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王稼祥与毛泽东、周恩来三人组成了三人小组。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党的政治、军事路线走向了正确的方向,这次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1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重大决定,为了增强中央工作效能,七大之前不再改动中央书记处的组织。此后,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形成了每周召开两次,固定参会人数为7人的惯例,这7人中就包含了王稼祥。 由此可见,王稼祥在党中央的地位举重若轻。 王稼祥 一年多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以往的7人小组,改为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的3人小组,也就是说,以前的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将不复存在。 会议还决定设立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书记,王稼祥担任副书记。 然而,王稼祥这时担任的副书记基本上处于“虚职”的状态,因为他多年的伤病复发,组织上决定让王稼祥休息3个月。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在大会上选举了中央委员,王稼祥也在中央委员会候选人之列,然而,就在6月9日正式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王稼祥却因票数不足半数落选了。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他(王稼祥)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且从过去看,在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很多人不禁疑惑,王稼祥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为何会落选中央委员?对于王稼祥的落选,毛泽东特意去征求了“开明娘娘”刘英的意见,接着毛泽东就受到了刘英的启发,鼓励大家纷纷投票,将王稼祥推举为候补中央委员,位列第二名。 那么,王稼祥究竟为何会落选?刘英是何许人也?毛泽东为何询问她的意见? 刘英 王稼祥落选的真相 七大代表杨尚昆在回忆起王稼祥落选中央委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王稼祥)这个人很孤僻,不太接近群众,别人经常会觉得他的架子太大,实际上他只是个书生气派较浓的干部。二是‘七大’清算王明路线,一些不了解他的老干部会认为他是王明路线里的人。” 王稼祥作为一名年轻的留苏学生,回国后并没有做出很大的贡献,却当上了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不得不引人猜测。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王稼祥的确执行的是王明路线,但后来王稼祥在了解了毛泽东的思想之后,很多时候都是站在毛泽东这边的。 就连王稼祥本人也不止一次说过:“从1938年到1943年的这一段时间,是我一生中犯错误比较少的一段时间。” 的确如此,毛泽东在这段时间已经成为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王稼祥跟随毛泽东的脚步也找到了党的正确方向。 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王稼祥心知肚明,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王稼祥就是这样一个人。1945年,王稼祥曾两次写信给毛泽东,信中表达了自己对七大政治报告的认可,同时也坦诚了自己的错误。 王稼祥在信中这样说道: “一切犯过路线错误的同志都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严肃的态度就是抛开一切责任、荣誉与舆论,抛开自己的主观来看到问题的本质。” 他还在信中检讨到,要时刻审视自己实行的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革命事业。 王稼祥的这些想法都是在他患病期间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字一句情真意切,让我们看到了王稼祥敢于认错的态度。此外,他的这些话也可以当作犯原则性错误的同志的一些参考,如果每名共产党员都能做到这样“吾日三省吾身”,那么他的政治生涯将会得到很大的长进。 1945年6月10日,也就是在王稼祥落选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第20次会议上作出了重要讲话,讲话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希望大家重视本次候补中央委员的选举,不要因为是‘候补’就不严肃对待;二是关于王稼祥同志落选问题的阐述;三是选举东北地区的同志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关于这三点的阐述,毛泽东在王稼祥同志落选的问题上用了一大半的时间,可见毛泽东对此事的重视。 那么,毛泽东在这次王稼祥落选中央委员的问题上究竟说了什么? 毛泽东 毛主席帮助王稼祥竞选候补中央委员 1943年7月,王稼祥在病榻中写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周年与抗战六周年》,并于3天后在报纸上成为头版头条。 这篇文章在如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献。 1944年,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正式召开,王稼祥因病未能参加本次会议。在六届七中全会的最后阶段,毛泽东作出以下批示:“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修改本,给参加七中全会的每人一本,叫他们收到即看,还要写出意见,给王稼祥也发一本。” 后来,王稼祥非常认真地审阅了政治报告,还提出了客观的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由此可见,即便王稼祥因病不能返回岗位工作,他依然心心念念着党的工作方针、路线,积极配合毛主席下达的工作。与此同时,毛主席对王稼祥也很信任。 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20次会议上,关于王稼祥同志落选中央委员一事,是这样说的。毛泽东首先对王稼祥同志做了一个系统、客观的评价,一一列举了王稼祥同志在遵义会议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的功劳,还提到了王稼祥曾经主持起草的一些文件,就连文件的名称毛泽东都铭记于心,向大家一一列举出来。 列举完王稼祥为我党做出的成绩后,毛泽东又补充说:“上面这些是大家不大知道的,是中央内部的事,我今天在这里必须讲一讲。” 会议上有不少人对此抱有质疑态度,并向毛泽东提出了有关王稼祥走王明路线的事。 对于这种敏感性问题,毛泽东也一一解答了会议成员的疑惑。说完,毛泽东将王稼祥两次给他写的信全部印发给会议成员看,过了几分钟的时间,那些对王稼祥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看完信的内容后也变得沉默了起来。 毛泽东,王稼祥 接着,毛泽东说出了他最想在会议上表达的观点:“昨天选举的中央委员,他(王稼祥)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会的第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 通过毛泽东的这番讲话,会议代表们才真正了解了王稼祥是个怎样的人。 6月11日,中共七大公布了候补中央委员的人选,一共选出了33名候补中央委员,王稼祥以第二名成功当选。在这场选举过后,杨尚昆还忍不住说了一句:“毛主席帮助王稼祥同志‘竞选’。” 1949年3月,王稼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成为正式中央委员。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王稼祥对于自己的错误认识很深刻,他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而且他在遵义会议和六中全会上,都对我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王稼祥依然值得党和人民的信任。 另一方面,毛泽东也毫不计较王稼祥的过失,将王稼祥同志对党的贡献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号召同志们继续为王稼祥投票,可见毛泽东的伟大胸襟。 前排左二是毛泽东,左三是王稼祥 对于王稼祥同志,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如此笃定帮助他当选候补中央委员,离不开“开明娘娘”刘英对毛泽东的启发。那么,刘英究竟是何许人也?毛泽东为什么去询问刘英的意见? 毛泽东征求刘英的意见:“你是娘娘,有何高见?” 众所周知,刘英是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在红军长征时,她也是为数不多的女红军。大家都知道刘英的丈夫是张闻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二人的结合正是毛泽东在中间当的“红娘”。 刘英来自湖南长沙,曾就读于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在1924年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投身于大革命当中去。1932年,刘英从莫斯科学成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央局工作。 有一次,刘英去沙洲坝看望张闻天的时候,恰逢毛泽东也在场,趁此机会,毛泽东介绍了两人互相认识。自从这次认识后,张闻天心里就对刘英埋下了爱慕的种子。 张闻天是个性格比较内敛的人,一次,他对刘英说:“刘英同志,我们互相都很了解,我希望我们不仅要做一般朋友,而且……” 话说到一半,张闻天突然怔住了。 刘英早就领会了张闻天的意思,见张闻天如此“害羞”,她果断地拒绝地说:“我早有打算,5年内不结婚!” 张闻天作为一名成熟的领导人,他见此情况立即转换了话题,以使场面不再陷入尴尬。 张闻天 毛泽东也意识到了张闻天对刘英的情意,关心地对刘英说:“刘英呀,你应该找一个爱人了。” 说完,刘英并没有立刻答复毛泽东,毛泽东接着说:“我看张闻天这个人很不错!” 听了毛泽东的话,刘英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 接着毛泽东用亲切的语气问:“你是不是心里有人啦?要是有了,我帮你促成!” 刘英急忙对毛泽东说:“没有没有,张闻天同志对我很不错,但我不想再进一步。”见刘英这么说,毛泽东也只好暂时将这件事作罢。 实际上,在刘英的心里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张闻天了,之所以迟迟不回应,是因为刘英对结婚有一种恐惧感,当她看到长征路上那些身怀六甲的女同志受的那些苦时,她的心里就开始不寒而栗。 毛泽东心里明白,张闻天和刘英两人彼此都对对方有意,只是缺少一个互相接触的机会,后来毛泽东在分配工作时,特意将刘英住的房子分配到了张闻天的隔壁。 后来,在不断地朝夕相处下,两人终于修成正果。刘英和张闻天的结合离不开毛泽东的撮合,这件事也促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随着王稼祥同志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当选了中央委员,毛泽东在会议结束后来到了张闻天的家里,准备与张闻天、刘英共同商议这件事。见刘英在家里,毛泽东便询问道:“你是娘娘,有何高见?” 毛泽东为什么称刘英为娘娘呢?原来,张闻天精通各国语言,说起事情来头头是道,毛泽东曾笑称张闻天是“开明君主”,那么刘英作为张闻天的妻子,自然就是“开明娘娘”了。 刘英对王稼祥同志落选一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毛泽东听后豁然开朗。原来,刘英发表的观点和毛泽东本身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也促使了毛泽东鼓励大家给王稼祥投票为候补中央委员。 毛泽东 小结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王稼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犯过路线上的错误,但他在遵义会议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品质是十分可贵的。 毛泽东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他能客观看待王稼祥的“功”与“过”,并且认为王稼祥本身是“功大于过”的,同时也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号召同志们积极为王稼祥投票,可见毛泽东的胸襟宽广。 我们可以从以上二人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国家领导人优秀的品质,年轻一代的我们更要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华强北耳机 http://www.uufaxian.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