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乐园设备 https://www.cseshanghai.com 明日惊蛰,斗柄指丁,太阳“黄经”到达345度,是一年中最有生机的节气。人生于大自然之中,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才能长久。那么到了惊蛰节气,该如何顺应节气的变化?老话说:“惊蛰做三事,半年无病扰”,是啥意思?“三事”分别指啥? 惊蛰有啥特点?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四季的特点。冬季万物归藏,到了惊蛰节气,阳气增强,温度回升,春雷乍动,以雷声惊醒万物。所以春雷就是大自然的闹钟,雷声一响,草木生长,昆虫出洞,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万物开始活跃。 所以惊蛰也叫启蛰,在汉代以前,立春之后紧挨着的就是启蛰。《仪礼·夏小正》中就有“正月启蛰”的说法,在《永乐大典》中也有记载:启蛰而郊,当在立春之后。启蛰乃正月之“中气”也。启蛰而龙腾,龙行兴云施雨,雨泽而水,所以先启蛰后“雨水”。 到了唐代时,也曾经将启蛰搬到了雨水节气之前,宋朝时又将启蛰搬到了雨水之后,这是由于道家与儒家的两种思想所导致的。不过启蛰和惊蛰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以雷声惊醒万物,所以说:“春雷响,万物长”。 而雷声的形成与闪电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两块带有不同电极的云层相互碰撞之后,发生的瞬间放电现象。所以打雷的形成必须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空气中有足够的湿气,二是湿空气上升,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必须以温度回升为前提。 因此惊蛰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温度回升,表现出来就是打雷闪电和降雨增多,如果惊蛰不打雷,也就代表着温度较低,寒冷的天气往后延伸,从而导致春季的气候特征变短,雨水减少,也就会影响庄稼的收成。所以说:“惊蛰不打雷,遍地出盗贼”。 “惊蛰做三事”分别指啥? 一、早睡早起 惊蛰节气是卯月的开始,卯月是春季的仲月,此时阳气上升,蜇虫苏醒,万物生长。人也要顺应这种变化,也就是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生发。而雷声就是大自然的钟声,钟声一响,就要起床了。 惊蛰的雷声代表着卯月的开始,所以卯时起床。在《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意思就是早睡早起,在庭前散步,以顺应阳气的变化。 早睡的目的就是让阳气收敛于内,而早上阳气生发,所以要早起以护阳。阳气旺盛则身体健康。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惊蛰节气正是春季仲月的开始,不仅要早睡早起,也要吃一样能够生发阳气的食物,比如韭菜、菠菜等。 二、前俯后仰 惊蛰节气的本意就是以雷声惊醒万物,而打雷也就代表着温度回升,阳气上升。所以到了惊蛰节气,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有些人则阳气旺盛,有些人则跟不上阳气生发的过程,表现出来就是牙疼上火,嘴唇干裂,手脚依然冰凉。 这时候就需要增强自身的阳气了,除了食用一些食物之外,还需要做一些合理的运动。冬季万物归藏,其原因就是天地不通。比如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所谓“闭塞”而成冬,也就是地气不升,天气不降,上下不通,故而万物不生。而惊蛰节气的特点就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上下相通,万物生长,有雷有雨,大地一片繁荣之象。所以上下相通,就是阳气回升。 那么在人身上,任脉为阴,督脉为阳,任脉起于小腹往上走,一直到嘴巴下面环绕而上。而督脉也是起于小腹,沿着背部往上,经过头顶到达眼睛下面。任督二脉的交汇之处就是人中,所以“人中”也就是天地之中,阴阳之中。 阳为天,阴为地,天地越通畅,则阳气越旺盛。而“前俯后仰”的意思就是到了惊蛰节气,趁着阳气上升,往后仰以拉动任脉,前俯以拉动督脉,二脉越通,则阳气越强。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一种动作而已。 三、疏通上下 惊蛰节气是卯月的开始,卯月是春季的仲月,也就是木气强旺之时,木对应肝,所以惊蛰节气也是疏通“肝郁”之时。当肝气郁结之后,就会导致气憋于体内,这种气就是火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气发不出来,总想发脾气或者生闷气。 俗话说:“气大伤身”,如果气不通,就会导致阳气无法上升,这时候就需要用水来灭掉这种火了。所以到了惊蛰节气,如果上下不通,就需要用泡脚的方法,让体内的肾水往上走,以滋养肝木,从而化掉散不去的气。 在惊蛰节气泡脚时,如果在热水中放入一些柴胡,那就更好了。它的作用就是疏通肝气和上升阳气,并且可以化开各种堵塞。当上下相通之后,气顺了,也就是不生闷气了。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